12月24日,2020年全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大会在杭州召开,大会表彰了2020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副会长李彬、复旦大学陈芬儿院士、浙江工业大学郑裕国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涂善东院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副秘书长胡迁林等出席会议。
刘顺教授团队科研成果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由我司刘顺教授团队牵头,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六采油厂、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五采油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四家单位完成的“致密油靶向调控高效开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奖项目针对致密油开采面临的基质排油困难、微纳孔喉动用率低、缝网改造不确定性大、能量补充效果差等问题,经多年技术攻关与工程实践,取得了四方面技术突破:(1)首次创建了“裂缝排油-流体渗吸-基质渗透”三层次靶向排油理论,实现了致密油分层次靶向调控;(2)研发了减阻增注、渗吸排油的多效活性纳米材料,创建了微纳通道靶向调控增产方法;(3)发明了裂缝初始角度与缝内压力共同定向控制的裂缝轨迹延伸理论,形成了裂缝轨迹靶向控制方法;(4)发明了致密油裂缝网络反演方法,创建了自动优化缝网形态和识别注采连通关系的调控技术。成果在长庆油田等现场规模化应用500余井次,近三年取得经济效益17.34亿元。
高辉教授团队科研成果获技术发明二等奖
由我司高辉教授科研团队牵头,联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气厂等单位完成的“致密砂岩油气藏多尺度表征与提高采收率关键理论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二等奖。
该团队是陕西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针对致密砂岩油气藏孔喉细小、微裂缝发育、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强,优质储层制约因素多样;开发过程中孔隙结构的复杂变化导致油气分布规律的评价难度增大,目标靶点预测的准确率降低,提高采收率方法的针对性不强,增产挖潜效果不理想等技术难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和长庆油田科技攻关与新技术推广项目的持续资助下,通过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经过10年的研究与应用,建立了致密砂岩油气藏多尺度分类定量表征方法,创新了开发过程微观孔隙结构变化的评价方法和流体分布的定量预测技术,形成了有效降低水驱后微观剩余油含量的气驱提高采收率新技术和剩余油气分类挖潜压裂工艺新模式,并进一步将对象扩展到开发的热点与难点(页岩油气、煤层气等其他非常规储层),实现了致密砂岩油气藏评价、开发、挖潜改造和提高采收率的一体化。研究成果在长庆油田规模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3年新增产值48391.24万元,新增利润28902.97万元。该项目授权发明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3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5篇。
据悉,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具有直接推荐国家奖励的资格,五年来,联合会共授予科学技术奖1093项,其中技术发明奖179项、科技进步奖914项,2016至2019年四年间,行业共有155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